pH 表征水體酸堿度,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的酶活性、細胞膜通透性及物質存在形態。例如,當 pH 低于 6.5 或高于 8.5 時,魚類的呼吸作用和離子平衡會受到干擾,導致生長抑制甚至死亡。ORP 反映水體的氧化還原能力,其數值變化與水中氧化性 / 還原性物質(如硝酸鹽、硫化物)濃度密切相關,是判斷水體自凈能力的重要依據。
電導率用于衡量水體中離子總濃度,通常與溶解性固體(TDS)呈正相關。在地下水監測中,電導率突增可能預示著咸水入侵或工業污染。溶解氧作為水生生物生存的關鍵要素,其濃度低于 2 mg/L 時會引發魚類窒息,同時影響水體有機物分解速率和氮循環過程。
余氯主要存在于經過消毒處理的水體中,用于抑制微生物繁殖。但過高的余氯(超過 1 mg/L)會對水生生物產生毒性,并與水中有機物反應生成有害副產物。濁度反映水體中懸浮顆粒物含量,其升高不僅降低水體透光性,影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,還可能吸附重金屬、病原體等污染物,增加環境風險。離子濃度參數涵蓋鈣、鎂、鐵、氨氮等多種物質,其異常波動是判斷水體污染來源和生態失衡的重要信號。
pH 傳感器基于玻璃電極或固態電極原理,通過測量膜兩側氫離子濃度差產生的電位差,實現酸堿度檢測,精度可達 ±0.01 pH 單位。ORP 傳感器采用惰性金屬電極(如鉑電極)與參比電極組合,測量氧化還原電對間的電位差,常用于污水處理廠厭氧 - 好氧工藝控制。
溶解氧傳感器主要有極譜法和熒光法兩類。極譜法通過施加極化電壓使溶解氧在電極表面還原產生電流,電流大小與氧濃度成正比;熒光法則利用熒光物質與氧分子碰撞導致的熒光猝滅效應,具有響應快、抗干擾能力強的優勢,檢測下限可達 0.1 mg/L。
余氯傳感器多采用恒電壓電解法或 DPD 比色法。前者通過電解產生的銀離子與余氯反應,測量電解電流實現定量。
濁度傳感器基于光散射或透射原理,當光束穿過水體時,懸浮顆粒物導致光強衰減或散射,通過檢測光信號變化計算濁度,常見單位為 NTU(濁度單位)。現代激光濁度儀可實現 0.01 - 1000 NTU 的寬量程檢測,且不受顏色干擾。
離子濃度測量采用離子選擇性電極(ISE)、離子色譜(IC)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(ICP - MS)等技術。ISE 通過選擇性膜對特定離子響應產生電位差,快速測定常見離子(如氯離子、鈣離子);IC 則通過離子交換分離和電導檢測,可同時分析多種陰離子和陽離子;ICP - MS 具備 ppt 級檢測限,常用于痕量重金屬分析。
在飲用水源地監測中,多參數水質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 pH、DO、濁度、余氯及重金屬離子濃度。例如,某大型水庫通過部署在線監測浮標,當濁度超過 5 NTU 或高錳酸鹽指數(間接反映有機物含量)上升時,系統自動觸發預警,聯動啟動應急處理流程,保障供水安全。
污水處理廠通過 ORP、DO 和 pH 傳感器的協同監測,優化生物處理工藝。在厭氧池,ORP 維持在 - 300 mV 至 - 400 mV 區間,確保反硝化反應充分進行;好氧池 DO 控制在 2 - 4 mg/L,保障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謝效率。離子濃度監測則用于判斷污泥膨脹風險,及時調整處理參數。
3.3 河流生態健康評估
在流域生態監測中,沿程布設的水質監測站通過測量電導率、溶解氧、氨氮等參數,繪制水質時空變化圖譜。例如,某河流在枯水期電導率顯著升高,結合離子濃度分析,確定為上游農業面源污染導致鹽分積累,為精準治理提供數據支持。
當前淡水水質監測面臨傳感器長期穩定性不足、多參數數據融合困難等問題。例如,pH 電極在高濁度水體中易受污染,導致測量偏差;不同傳感器的采樣頻率、數據格式差異增加了信息整合復雜度。此外,新興污染物(如微塑料、藥物殘留)的監測需求對現有技術提出更高要求。